人声 EQ 原则方法
倍频程
倍频程概念源于音乐理论中的“八度音阶”规律。同一音符的低音、中音、高音之间频率呈2倍关系,例如中音C(261.6 Hz)是低音C(130.8 Hz)的2倍,高音C(523.2 Hz)又是中音C的2倍。这种频率翻倍的特性被定义为1倍频程
(上下限频率比为2:1)。在钢琴键盘上,一个八度音阶对应8个白键(如C到C’),跨越的频率范围恰好为2倍,即1倍频程
。这种对数化的音调感知方式成为倍频程划分的生理基础。所以1倍频程是一个八音度。
人耳对频率差异的敏感度遵循对数规律,例如能明显区分100 Hz与200 Hz的差异(1倍频程),但对5000 Hz与5100 Hz的差异不敏感(仅0.02倍频程)。为量化声音能量分布,将20 Hz~20 kHz的人耳可听范围划分为 11 个1倍频程
段,在一个频段内以中心频率来管这一段:31.5 Hz、63 Hz、125 Hz、250 Hz、500 Hz、1 kHz、2 kHz、4 kHz、8 kHz、16 kHz。
1倍频程
:频程的划分采用恒定带宽比,即保持频带的上、下限之比为一常数。若使每一频带的上限与下限频率之比为2,这样划分的每一个频程称1倍频程
,简称倍频程,Octave。1/2倍频程
:在两个相距一个倍频程的频率之间插入一个频率,使这三个频率之间依次相差2^(1/2)(大约1.414倍,准确是1.414213562373倍)。1/3倍频程
:如果在一个倍频程的上下频率间再插入两个频率,使4个频率之间的比值相同(相邻两频率比值为1.26),这样将一个倍频程划分为3个频程,称这种频程为1/3倍频程
。后一个坐标点是前一个坐标点的2^(1/3)
(即1.259921049895倍)。2^(1/3)
是指数形式,底数是“2”,指数是“1/3”,读作二的三分之一次方。常用的中心频率为:40 Hz、50 Hz、63 Hz、80 Hz、100 Hz、125 Hz、160 Hz、200 Hz、250 Hz、320 Hz、400 Hz、630 Hz、800 Hz、1K Hz、1.25K Hz、1.6K Hz、2 K Hz、2.5 K Hz、3.2 K Hz、4 K Hz、6.3K Hz、8K Hz、10K Hz、1.25K Hz、16K Hz。1/5倍频程
:频带宽度是原频带的2^(1/5)
(即1.148698354997倍)。例如,如果一个频带的中心频率为 1000Hz,那么1/5倍频程
的频带范围将是943.4Hz
~1060.2Hz
。
2个倍频程
:最高频率是最低频率的2^(2)
(即4倍)。换句话说,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变化跨越了两个倍频程。例子:假设频率范围从 100 Hz开始,那么2倍频程的上限频率是 400 Hz(因为 100 Hz 的4倍是 400 Hz)。因此,100 Hz 到 400 Hz 的范围就是一个2倍频程。
泛音和谐
我们所听到的音 CDEFGAB 之间的音叉关系,实际上是倍数,也就是说,如果c1的频率是100赫兹,那么D1就是100×1.2赫兹。那么,二个跨8度的音,听起来很相像就很好理解了。比如说,C1的频率是100赫兹,那么C2的频率就是200赫兹,而100赫兹的音和200赫兹的音都会在200赫兹、400赫兹、800赫兹等音产生共振。所以C1和C2,听起来就十分相似。而所谓的两个音之间是否和谐,就是要看两个音之间能产生共振的泛音有多少。共振的泛音越多,两个音也就越和谐。共振的泛音越少,杂音就越多,两个音就越不和谐。当两个音的泛音完全相同,这两个音就很容易让人混淆。而这种情况,就经常出现在两个跨8度的音之间。
因为声音a,在震动到第n个周期的时候,高八度的声音b刚好震动到第2n个,且相位永远重合。这样的话,a和b大概率会叠加成一个新的、震动周期平稳的、音色没有明显改变的声音(具体理论可查阅:傅里叶变换)。当然,如果是尖锐刺耳的(声音约贴近正弦波则越圆润,反之则越尖锐),或者非乐音(声音周期性越弱,音高越模糊),这样的特性就会极度减弱。
高八度的b正好是a的第一泛音),这二者重合时可以理解为增加了,基频a的第一泛音(前提是两个声音的音色一致)。世间所有声音都有它的泛音,所有乐音的第一泛音都是高八度。这是人类非常习惯,无时无刻不在听,而且很适应的声音。综上,在这两个声音的音色类似且悦耳、音量比例协调,听起来『融合度』会非常高。而这个『融合度』就是我们感性上听起来的『和谐』。反之,两个不协和音,比如17/18这样的,就要17*18=306次震动周期才能重合,听起来『融合度』就会很低,而且会有『拍音』现象存在(即每次两个声音相位重合出现的音量周期性变化)。306个周期已经是人耳可以分辨的时间了,这还只是17/18,要是179/180呢?
频率均衡
人声音源的频谱分布比较特殊,就其发音方式而言,有三个部分:
- 鼻音:鼻腔的形状较为稳定,因而其共鸣所产生的谐音频谱分布变化不大。
- 乐音:由声带震动所产生的乐音,此部分的发音最为灵活,不同音高、不同发音方式所产生的频谱变化也很大。
- 齿音:口腔气流在齿缝间的摩擦声,这种齿音与声带震动所产生的乐音基本无关。
- 调节鼻音:频率段在
500 Hz
。均衡的中点频率一般在80 Hz
~150 Hz
,均衡带宽为4个倍频程
。例如,可以将100 Hz
定为频率均衡的中点,均衡曲线应从100 Hz
~400 Hz
平缓的过渡,均衡增益的调节范围可以为+10dB
~-6dB
。这里应提醒大家的是:进行此项调整的监听音箱不得使用低频发音很弱的小箱子,以避免鼻音被无意过分加重。 - 调节乐音:乐音的频谱随音调的变化很大,所以调节乐音的均衡曲线应非常平缓。均衡的中点频率可在
1000 Hz
~3400 Hz
,均衡带宽为6个倍频程
。此一频段控制着歌唱发音的明亮感,向上调节可温和地提升人声的亮度。然而如需降低人声的明亮度,情况就会更复杂一些。一般音感过分明亮的人声大多都是2500 Hz
附近的频谱较强,这里我们可用均衡带宽为1/2倍频程
,均衡增益为-4dB
左右的均衡处理,在2500 Hz
附近寻找一个效果最好的频点即可。 - 调节齿音:人声齿音的频谱分布在
4K Hz
以上。由于此频段亦包含部分乐音频谱,所以建议调节齿音的频段应为6K Hz
~16K Hz
,均衡带宽为3个倍频程
,均衡中点频率一般在10K Hz
~12K Hz
,均衡增益最大向上可调至+10dB
;如需向下降低人声齿音的响度,则应使用均衡带宽为1/2倍频程
,均衡中点频率为6800 Hz
的均衡处理,其均衡增益最低可向下降至-10dB
。
对人声进行频率均衡处理时,为突出某一音感而进行的频段提升,都尽量使用曲线平缓的宽频带均衡。这是为了使人声鼻音、乐音、齿音三部分的频谱分布均匀连贯,以使其发音自然顺畅。从理论上讲,应使人声在发任何音时,其响度都保持恒定。
1/2倍频程
的窄频带均衡的提升处理极易使人声音源变怪,此种均衡方式虽然可以大幅改变音源的音色,然而如果不是为了产生特殊的效果,歌唱发音的均衡处理应以音感自然为基准。为了在不破坏人声自然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特定的效果处理,可以使用1/5倍频程
的均衡处理,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。
- 音感狭窄,缺乏厚度,可在
800 Hz
,使用1/5倍频程
的衰减处理,衰减的最大值可到-8dB
。 - 音感明亮,但苍白无力,缺乏穿透感,可在
6800 Hz
,使用1/5倍频程
的衰减处理,衰减的最大值到-3dB
。 - 卷舌齿音尖肃,“嘘”音缺乏清晰感,可以在
6800 Hz
,使用1/5倍频程
的衰减处理,衰减的最大值到-6dB
。
倍频程(Octave)是描述频率范围的一个单位,表示频率范围内的最高频率是最低频率的整数倍。
最佳美声线
无论人声、歌声,还是乐器的声音,它们都不是一个单音,而是一个复合音。也就是由声音的基音和一系列的泛音所构成。这些泛音都是基音频率的位数,物理学叫分音,电声学叫谐波,音乐中叫泛音。它对音色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。这些泛音的数量和泛音幅茺的不同构成音色的频率特性曲线。这条曲线就体再了音色的表现力。例如,钢琴的最低音频率是27.5Hz,最高音频率是4186Hz,而钢琴有十几个泛音,它的高频可达 10KHz ~ 20kHz,一般可测到16个泛音或24个泛音。这些泛音可分为低频泛音、中频泛音和高频泛音。
如果低频泛音的幅度较强,音色就表现得混厚;中频泛音的幅度比较强,音色就表现得圆润、自然、和谐;高频泛音的幅度比较强,音色就表现得明亮、清透、解析力强。频谱曲线,就是将音色的各泛凌晨幅度的顶点在坐标上连接起来,这个包路线就是这个凌晨色的频谱曲线。一个音色的频谱曲线各不相同,这和发声体的物质结构、状态和发声的力度以及共振体的不同而各不相同。
如何调出最佳音色呢?如何定义最佳音色呢?根据意大利美声学的观点,就是将基音到第16个泛音的强度,在坐标上连成一条直线,这条直线就被称为最佳美声线。那么,哪个音色的频率特性曲线越接近这条直线,哪个音色的低、中、高频泛音的比例也最为均衡,其音色的艺术表现力也最为尚佳。
在对人声的美化、修饰上,可以通过调音台上面的输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,对音色进行频率处理,来提高音色的艺术表现力。调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分为的4个频段,根据德车柏林音乐研究所资料介绍,它们是:
- HF:6K ~ 16K Hz,影响音色的表现力、解析力。如果高频段频率过弱,其音色就变得色彩、韵味、个性的失落;如果高频段频率过强,音色就会变得尖噪、嘶哑、刺耳。丰满:色彩鲜明,富于表现力。
- MID HF:600 ~ 6K Hz,影响音色的明亮度、清晰度。如果中高频段的频率过弱,音色就变得暗淡、朦胧;如果中高频段的频率过强,其音色就会变得呆板。丰满:明亮、清晰。
- MID HF:200 ~ 600 Hz,影响音色和力茺和结实度。如果中低频段的频率过弱,音色会变得空虚、无力、软绵绵的;如果中低频段的频率过强,音色会变得生硬、失去活力。丰满:圆润有力。
- LF:20 ~ 200 Hz,影响音色的混厚度和丰满度。如果低频段的频率过弱,音色将会变得单薄、苍白;如果低频段的频率过强,音色会变得浑浊不清。丰满:丰满、混厚深沉。
要使音色有美感,就要泛音丰富、有层次,使歌声有音响美,听众听起来悦耳动听,提升量不易过强。LF(低音)过量,声音混浊不清;HF(高音)过量,声音尖噪刺耳。提升某一频段后,还工考虑对其他频段的影响,要总体地考虑歌声的清晰度和丰满度。
人声 EQ 常见调法
人声录音的技巧在这里简单介绍一句:输入电平在-18 dBFS
~-8 dBFS
之间,不要过高过低。
- 首先在 80 ~ 100 Hz 之间,用 24 倍频低切。
- 第一个扫频点(增益 12dB/Q12),在 150 ~ 300 Hz 找沉闷的箱子声,然后衰减 3 ~ 5 dB,Q 值 12。
- 第二个扫频点(增益 10dB/Q10),在 500 Hz 附近(左右各 100 范围)找另一沉闷的闷罐声,衰减 3-4dB。
- 第三个扫频点(增益 10dB/Q10),在 800 ~ 3000 Hz,找人声存在感,明亮贴耳的点,人声向前。然后提升 1dB,Q值宽2。女生多数为 1.6K ~ 3.6 K Hz左右。这个区域,是我们人声的“甜蜜区”。因为人声在这个区域的谐波,还有泛起的较高波形,说明你的声音会很有穿透性,空气感很好,这也就像给声音“抹了蜜”一般。相反若不足,则可适当增益。建议选用硬件模拟类 EQ 去增益,数字 EQ 一般只做衰减。
- 第四扫频点(增益 10dB/Q8),在 4K 附近找尖锐刺耳声,衰减 4-6dB。
- 在 10K 以上搁架式提升 2-3dB,增加空气感亮度。
男声的音色频率调节
男声基音频率在 64 ~ 523 Hz 左右,泛音可扩展到 7 ~ 9K Hz。
- 在 64 ~ 100 Hz 做小的提升,可以增加一些浑厚感,这一段频点也是男低音的音域。对 100 Hz 以下频率切除,可以消除低频噪声,使音色更加纯净。男声音域比女声低一个 8 度音程,频率低一个倍频,在 100 Hz 衰减了 3dB 左右,可以增加清晰度。
- 在 250 ~ 330 Hz 做大的提升,可增加基音的力度和饱满程度,声音的响度也会增强,因为男声基音的主要频率在这个区域。(如果声音浑浊,要衰减 250 Hz 附近的频段。250 Hz 左右的频段范围决定声音饱满或浑浊。)。
- 在 500 ~ 800 Hz 要小量衰减,使音色不要太生硬。(如果声音听起来有喇叭音,请衰减 500 Hz 附近的频段。)。
- 对 1K Hz 左右频段做小的提升,这样可保证泛音的频率表现,增加音色的清晰明亮度,这个频段可延续至 3 ~ 8K Hz;声音听起来发散的话可提升中频,另外混响量不要过度。
- 4k Hz 镶边,锋锐感;8k Hz 高频哨声或齿音,轮廓清晰;16k Hz 空气感。
对于那种不许要与音乐相融合的念白,可以让声音尽量厚重,尽可能保留更多的低频。如果想让宣讲者的声音听起来犹如上帝般宏亮,可以根据情况提升 60 ~ 120 Hz。然后提升 7k Hz 附近的高频。有时需要降低一点中频,但要注意不要丧失声音的清晰度。
女声的音色频率调节
女声基音频率在 160 ~ 1.2K Hz 左右,泛音可扩展到 9 ~ 10K Hz。可以的话,在进行处理的一开始,就先加一个 BBE 或其他的激励器来对音色的高频泛音谐波进行提升,从而令整体音色增强颗粒感和清澈剔透。
- 160 Hz 以下,频率低于女声音域,为无用的低频成分,切除掉。
- 250 ~ 523 Hz 音区是女声基音主要音域,依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做提升处理;在 320 Hz 处增加 3 ~ 5 dB,可增强温暖的感觉。增强清晰度是在 150 ~ 500 Hz 之间的提升。以上都是围绕女声基音频段而调节的效果,都是为了增强声音的“凸出”和亲切温暖以及清晰感,其实在 345 Hz 频点作一定衰减也有可能令人声更加贴近伴奏,特别是需要强调女声飘渺唯美的效果时。
- 对中频范围 2K ~ 4K Hz 进行提升,其目的是为了使音色结构的泛音表现出良好的频率导通厚实特性,使音色更加完美,这是增加音色明亮度的频段。在 2502 Hz、4000 Hz 两个频点上做衰减处理,就相当于削弱了中频的信号,这样的调节相信会更加适用于需表现出冰冷、飘渺效果的女声上面。
- 对 10K Hz 以上频率给予小的提升,目的是为了使音色的色彩有足够的表现力,可对音色微小,细腻的部分加以表现,但要注意高频部分容易产生 S 音(嘶声),在 7K ~ 10K Hz 衰减了 3 ~ 5 dB,可以消除 S 音。
对演唱和声的均衡处理:
- 标准的高八度合唱,通常使用与主唱相同的均衡设置。
- 有 3-4 个不同声部的背景和声,声像范围跨越整个声场(最后有提及),这时要使用不同的均衡设置,要让他们听起来富有空间感并且超凡脱俗:对于高声部和声,我通常过滤掉 400 Hz 以下的频率,对于低声部和声,过滤掉 100 Hz 以下的频率,在不丧失合唱清晰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中频(1K ~ 4k Hz)。在中高频和高频我做了较大提升,直到听前来犹如天使发出的声音。
对主持人的调音
主持人多为年轻女性,其语音特性是清晰流畅,富于表情。她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,因此主持人的音色要具有感染力。低语调型:轻声细语、感情细腻,可采取近距离拾音,话筒与口型很近,这样可增加亲切感,可拾取纤细、微弱的声调。其缺点是存在近讲效应,低频过强。
- 衰减低频:在
100 Hz
附近衰减6dB
左右,最大可衰减到10dB
。 - 提升中频:在
250 Hz
~2K Hz
提升 3 ~ 6 dB。 - 衰减高频:在 6KHz 以上频段衰减 3 ~ 6 dB,以减小高频噪声。
对普通人的调音
在歌厅里,有一些歌唱爱好者和业余歌手,也有一些人仅是娱乐消遗,他们多为自己演唱。其中有的人没有受过基本专业训练,缺乏演唱技巧,甚至有噪音不好和不会使用话筒的人,其中,男声易出现喉音和沙哑,女声易出现气息噪音和声带噪声。为消除以上现象采用如下具体处理手段:
- 在
100 Hz
以下要切除,消除低频噪声,使音色更加纯净。 - 在
200 Hz
~300 Hz
范围频率加以提升,以增加声音的响度。一般人声音都较低,而且缺乏响度,所以音量要开得大一些。 - 在
500 Hz
~800 Hz
要小量衰减,使音色不要太生硬。 - 在中频提升 3 ~ 6 dB,以增强明亮度,使声音清晰、明亮。
对专业歌手的调音
歌厅里常有专业歌手,被朋友邀请到歌厅里做客,有时唱上两曲为朋友和客人们助兴。专业歌手有响亮的歌喉,从发声、叹息、吐字、共鸣演唱基本功都具有一定的水平,而每人都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。
- 要了解歌手的音色特点、网络流派,高、中、低泛音特性。
- 要了解歌手的音域宽度和动态范围。
- 要熟悉歌曲、歌词感情,调凌晨的基本手法要与歌曲的意境直辖市一致。
- 要注意歌曲的风格和歌手的演唱情绪。
- 话筒的档次要高:宽频响、小失真、大动态。
- 女声:在高频部分容易产生S音(嘶声);在
7k Hz
~10k Hz
衰减了 3dB,可以消除S音。 - 男声:音域比女声低一个8度音程,频率低一个倍频,在
100 Hz
衰减了 3dB 左右,可以增加清晰度。 - 消除高音部分的S音:降低齿音响度,可使用带宽为1/2倍频程,中点频率为
6800 Hz
的衰减处理。最大 10dB。